该专著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及机制研究”(16FJL009)的最终成果,由国家社科规划办统一资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成果主要内容
该书围绕“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机制”论题展开了探索性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清晰阐述了城市群一体化的内涵、特征,探析了城市群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探究了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系;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与比较,运用产业分工多重测度指标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演变特征,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探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研究成果对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成果主要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一是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层层递进的研究视角。该书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机制”为主题,以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为主线,以微观的市场基础—中观的产业支撑—宏观的空间载体三维层层递进为分析逻辑,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论题展开探索性研究。这种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层层递进的分析视角,既聚焦了城市群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又避免了单一维度分析视角的局限性,使该书能较深入系统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论题进行探究。二是时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该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近15年来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空间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15年来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以科学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凸显的问题。
(2)试图构建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理论分析框架。该书试图通过探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实现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城市群一体化模式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体系,来尝试构建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尝试。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针对目前相关研究多选用单一指标或较为单一的指标。且缺乏能体现城市间市场一体化过程特征的“流”的指标的局限性,该书尝试从市场一体化水平的表征因子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支撑因子两个维度构建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引力模型、价格法和专业化指数等在指标体系中引入一系列综合指标,利用熵权法将单一指标转化为复合指标并计算其变异系数以衡量该项指标区域内部协调度,进而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的指标选择上,针对现有相关研究仅从CDP和人口指标衡量城市的经济质量,无法综合反映城市多维度联系的局限性,该书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16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估值,以其来修正引力模型中的“质量”指标。
(4)实证研究方法的创新。该书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一则可使评价目标值更加科学,二则应用此方法能清晰反映目标值的各构成要素的值,便于对评价目标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同时,在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中,基于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互补性视角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应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及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5)对于城市群一体化模式研究的创新。尽管已有文献涉及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模式或产业一体化模式或空间一体化模式,但仅零星分布于相关研究中,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更缺乏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下的城市群一体化模式的融合研究。该书对于每一维度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均按照以下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城市群市场(产业、空间)一体化水平的定量测度及动态演变特征与凸显问题—城市群市场(产业、空间)一体化的一般模式分析—基于实证结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产业、空间)一体化模式选择—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思路。
来源: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