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刚教授研究团队论文在校定重点学术期刊发表
时间:2021年08月13日  点击:[]

近日,由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019级博士生戴鹏毅与杨胜刚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湖南师范大学袁礼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表在《世界经济》2021年第8期,该期刊是校定A2期刊。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中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却欠缺质量。资本过度积累引致边际报酬递减,劳动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现实,要求中国经济必须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跨越发展阶段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创新引领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有效支撑,迫切需要资本市场发挥重要功能和支持作用,特别是促进价格信息发现的功能。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沪港通于2014年正式启动,不仅能够扩大投资者投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还可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论文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1)沪港通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深入研究发现,沪港通提升企业全要生产率的核心机制是增加股价特质信息含量,而非提高股价信息传递效率。而蕴含在股价波动中的特质信息含量增加,不仅能够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矫正股票的错误定价,还可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最终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3)异质性检验发现,沪港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风险承担能力强、成长性高和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论文创新点:第一,以往研究集中关注沪港通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本文首次将沪港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相联系,拓宽了沪港通效应的研究边界,有助于理解资本市场开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目标。第二,区别于已有研究多以跨国数据为基础,本文从微观视角解释资本市场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估计结果的偏误,为金融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微观证据,为我国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第三,本文从股价信息视角重新诠释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剖析沪港通如何通过增加股价特质信息含量,缓解股票错误定价,继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递进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

该论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基于外部冲击的汇率市场波动、跨境资本流动及其风险防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7185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